

作者:辛佳佳
腦出血是指非創(chuàng)傷性腦內血管破裂,導致血液在腦實質內聚集的一類臨床綜合征,屬于腦卒中的一種類型,占腦卒中的21%-48%。是腦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的一種疾患。
常見病因和臨床特點:
最常見病因是高血壓合并細小動脈硬化,故常稱之為:高血壓性腦出血(HICH)。
男性發(fā)病率稍高,多見于50~60歲的老年人,但年輕的高血壓患者也可發(fā)病。腦出血與高血壓病的密切關系在于:高血壓病人約有1/3的機會發(fā)生腦出血,而腦出血的病人有高血壓的約占95%。
腦出血多在活動中或情緒激動時突然起病,少數(shù)在安靜狀態(tài)下發(fā)病?;颊咭话銦o前驅癥狀,少數(shù)可有頭暈、頭痛及肢體無力等。發(fā)病后癥狀在數(shù)分鐘至數(shù)小時內達到高峰。血壓常明顯升高,并出現(xiàn)頭痛、嘔吐、肢體癱瘓、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和癇性發(fā)作等。臨床表現(xiàn)的輕重主要取決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總體預后較差,而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和腦疝形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腦出血發(fā)病常見的誘因:
①血壓波動:如高血壓患者近期沒有服用降壓藥物,或生氣著急等,引起血壓增高,以收縮壓升高尤為重。
②脾氣急躁或情緒緊張:常見于生氣、與人爭吵后。
③不良嗜好:如吸煙、酗酒、食鹽過多、體重過重。
④過分疲勞:如體力和腦力勞動過度、排便用力、運動。
高血壓為什么會導致腦出血?作用機理?
①高血壓可促進動脈硬化和形成微型動脈瘤。血壓升高時,小動脈的長期加壓作用,使動脈內膜增厚,玻璃樣變性,纖維化增生,以致形成小動脈硬化。這種小的腦實質內穿透動脈,在長期高血壓的作用下,常有微型動脈瘤形成。主要分布于基底神經節(jié)和橋腦。微型動脈瘤壁較薄弱,當血壓驟然上升時,動脈瘤易破裂產生腦出血。
②由于長期高血壓的作用,使已經硬化的動脈血管內膜完整性破壞,促進了血漿中的脂質易通過破損處進入內膜,使動脈壁發(fā)生脂肪玻璃樣變或纖維素樣壞死,增加了血管壁的脆性,當情緒激動、勞累或用勁排便等原因,造成血壓進一步增高,就易引起血管破裂,發(fā)生腦出血。
生活中高血壓患者如何避免腦出血的發(fā)生呢?
1.規(guī)范用藥、控制血壓是關鍵。
①合理正確用藥
堅持長期藥物治療;遵醫(yī)囑按時按量服藥,知曉降壓藥物的名稱、劑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應;嚴禁自行減量停藥;定期隨訪,出現(xiàn)異常迅速就醫(yī)。
②做好血壓的自我檢測
35歲以上者每年應至少測量血壓一次,有高血壓和/或腦卒中家族史的人群應增加血壓測量次數(shù);《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修訂版)》建議:血壓達標且穩(wěn)定者,每周自測血壓一天,即起床后服藥前及睡前各1次,每次測量2~3遍,間隔1~2分鐘,取平均值;每月門診隨診1次。血壓未達標或不穩(wěn)定者,則每周自測血壓3~7天,至少每2周隨診1次。如果血壓控制不理想,應做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由醫(yī)生根據(jù)血壓波動情況調整服藥時間。
③明確血壓管理目標
專家指出,不同年齡的正常血壓標準也是不一樣的:
一般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140/90 mmHg以下。
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腎臟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如能耐受,血壓應降至130/80 mmHg以下;
65~79歲的患者血壓降至150/90 mmHg以下,如能耐受,血壓可進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
80歲及以上的患者血壓降至150/90 mmHg以下。
2、要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
健康的心態(tài)是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腦出血的重要因素。
3、生活要有規(guī)律
冬季宜早睡晩起,要按時休息,保證睡眠。
4、要養(yǎng)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高血壓病人要戒煙、限酒,提倡低鹽低脂飲食,飲食宜清淡、多樣。
5、要及時正確搶救
腦血管意外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致殘率高,死亡率高。保證病人在黃金時間內得到及時正確的救治,是搶救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