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乙肝病毒攜帶者比率在缺乏醫(yī)療資源的發(fā)展中國家最高。在亞洲、非洲和太平洋等高發(fā)病區(qū),大約 75% 的乙肝病毒攜帶者是在圍產期或幼年期被感染的。每年因HBV 感染導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細胞癌(HCC)死亡人數約為 50-120 萬。全世界 60%-80% 的原發(fā)性肝癌起因于HBV。
醫(yī)生一般通過肝功能檢查和凝血功能檢查診斷肝炎,通過特異性抗原和(或)抗體確診。HBV 的抗原有三種:⑴乙肝表面抗原(HBsAg);⑵乙肝核心抗原 (HBcAg);⑶乙肝病毒 e 抗原(HBeAg)。
對嬰幼兒來說,感染 HBV 有兩種基本途徑:母嬰垂直傳播和家庭內接觸水平傳播。在高發(fā)地區(qū),圍產期傳播十分常見,尤其當母親是HBsAg攜帶者且HBeAg陽性時。如果新生兒母親HBsAg和HBeAg均為陽性,嬰兒產后 6 個月缺乏暴露后免疫預防,HBV 慢性感染的風險為 70%-90%。相比之下,如果母親HBeAg為陰性,嬰兒發(fā)生慢性感染的風險小于 10%。這些感染乙肝病毒的患兒,25%-90% 稱為慢性病毒攜帶者,大約 25% 過早地死于慢性感染導致的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受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的年齡越小,患 HCC 的風險越大。將近 100% 的 HCC 患兒乙肝表面抗原陽性。HBsAg陽性的母親使用母乳喂養(yǎng)并不增加嬰兒 HBV 感染的風險。
乙肝疫苗由 HBV 表面抗原(HBsAg)構成,分為血源乙肝疫苗和基因重組乙肝疫苗。乙肝疫苗項目的完成保護了 95% 的接種人群。孕期使用疫苗的安全性可以肯定,并且可以被動將抗體轉移給新生兒。不管是孕婦還是嬰兒,疫苗現在尚未發(fā)現存在副作用。乙肝疫苗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疼痛和中度發(fā)熱。乙肝疫苗接種全程共三針。按照第 0、1、6 個月順序,即接種第一針疫苗后,間隔 1 個月及 6 個月注射第二針和第三針。兒童和成人為上臂三角肌肌肉內注射。疫苗保存溫度為 2℃-8℃,冷凍保存會破壞疫苗效能。孕期注射乙肝疫苗預防新生兒感染的機制是產生母源抗體,這些抗體可以通過胎盤為新生兒提供高抗體滴度。這樣可以保護新生兒免受感染,直到出生后通過主動免疫保護新生兒。
乙肝病毒的感染率由于世界不同地區(qū)乙肝傳播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乙肝病毒高發(fā)區(qū),分娩時傳染被認為是圍產期傳染的主要方式,比如與 HBV 感染的看護者密切接觸。許多國家已經實現出生時乙肝疫苗普遍接種,這為 90% 以上的健康人群提供了長期預防。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嬰兒因為母親 HBV 陽性出生時便感染了 HBV。孕產婦乙肝疫苗預防接種計劃可能是預防嬰兒接種乙肝疫苗之前受到乙肝感染的一種方式。